行一程风雨,寻一路文化——读《文化苦旅》有感

古语有云:“读一本书,行一程路”。于我而言,手捧一本《文化苦旅》,正是随着余秋雨先生的笔触看过960万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感受昔日丝绸之路的金戈铁马,烽火狼烟。除去对瑰宝的赞叹不已,心头竟升起些许苦涩。

先生说:“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想必也正是如此,当我看到阳关终成废墟与荒原;看到愚昧的道士与腐朽的官员致使敦煌大量宝藏流失异国;看到庐山因世俗的拥挤而失去良山秀水,我也想扪心自问。若灿烂的历史文化与我们自认为从未失败过的人生相比,回首往事,你是否能看到你的轨迹也是这般充满惋惜?

谈及先生为何著此文章,其缘由免不得让我们更加惭愧。一位青春不老的美国教授冒着危险踏遍我国西北地区,让先生萌发了对祖国大地重新认识的憧憬,为此先生可以义无反顾,而我们是否能对祖国历史文化遗迹说出所以然都成了问题。在此书中,瑰宝因深厚而沉默,也许,深厚正是沉默的原因。在古老的河西走廊丝绸之路,莫高窟庄严肃穆地立在那里,她像一颗被灰烬笼罩的明星,无痕无迹,却被天地铭记。历史的狂风吹去,吹走了掩藏光芒的淤泥,吹走了运走大量珍宝的马车的两行印迹,却吹不走“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属于中国”的历史,吹不走国人心中满满的恨与悔。在依山傍水,淡泊宁静的江南小镇,其存在的价值正是体现了华夏民族古老的山水文化。她感受时代的精雕细琢,经历各朝代的风云更替,却没有使她染上乌衣巷那般的沧桑。想必千百年来的文人墨客,也正是被这个“棹水送兰州,踏路依花路。长槛清闲在,蛙鼓烟荷处”的异乡所感染,文人“大隐隐于市”于此的历史,让这座小镇尤为神秘。如此间圣地的地方太多太多,承载的历史也过于浓重,免不得让我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先生的苦涩。

当我深入走入这本书,走至那块块不慎熟悉的土地,我不得不去深思,当我们去正对古老的文化历史,是否能真正了解到其辉煌灿烂后曾经近乎毁灭性的浩劫?历史的长河记载了中华文化的曲曲折折,回首新中国六十九年的栉风沐雨,中国人民从困境走向了繁荣。其实,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历史脚步是一致的,随着物质渐亦丰盛的当下,我们的政府并没有忘却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不正表明着我们当今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充满历史意义的瑰宝?由我看来,一个没有历史文化的国家是可怜的,而我们作为仅存四大文明古国,应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

“如果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点点”。历史就是如此,你能寻觅到的并不都在书中,脚下的路,才是一本值得去品读的史书。而《文化苦旅》所带给我的,是那一份想要去追寻先生脚步的祈望。作为新时代的华夏子孙,让我们拥有一份对历史的认知,了解令人难以置信的工匠精神,悉知宏伟壮阔的鬼斧神工,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加一抹曙光。

文化的苦旅,是苦,是涩,更是一首对往昔辉煌的颂歌,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述苦旅。先生在历史中寻觅文化的脚步,而我也在这书中追求一份慰藉。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1702班韦梦园